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演变
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,克服了临床手术中的感染、疼痛和失血三大难关,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。
1.医学模式:其核心是医学观,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,对医学本质的概括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演变。对人们观察、思考和解决问题起着指导作用。
2.医学模式的演变
(1)神灵主义医学模式: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,治疗主要依赖求神问卜。
(2)自然哲学医学模式:把健康、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的,朴素的辩证的整体医学观念。
(3)机械论医学模式:以机械唯物主义观点,以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医学观和方法论,把医学引向实验医学时代,可以看成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初级阶段。
(4)生物医学模式: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,反映病因、宿主和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医学观和方法论。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。
现代医学模式
重点掌握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和内容。
1977年,恩格尔(Engel)提出,应该用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。
1.产生的背景: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、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、医学的社会化、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。
2.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:可归纳为四个扩大,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,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,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,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。
健康观
健康观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的基础上,并随着医学模式演变而转变。
1.健康观:是对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认识。
(1)消极健康观:没有疾病和症状就是健康的观点被称之为消极健康观,是生物医学模式健康观的体现。
(2)积极健康观: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,还包括身体、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,这是积极的健康观。是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体现。
2.人的健康状态可以分为:健康、疾病、亚健康状态(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)、亚临床状态(无症状疾病)。
(1)亚健康状态:是指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,但呈现出活力降低、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,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致,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“第三状态”或“灰色状态”。
(2)亚临床状态:又称无症状疾病。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、功能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,还有防御适应、生理性代偿反应。
【注意】亚临床状态虽然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,但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检测证据,这是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区别。